明辉站教程/苹果应用/内容

Same评测体验 _pc6苹果网ipad资讯

苹果应用2023-06-05 阅读
[摘要]Same App不是一个纯正的社交App,说实话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小编已经完全厌倦了社交工具,不工作不登QQ,微信更是一天难得看一次,在我看来社交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面一起喝个茶吃个饭。而Same Ap...

  Same App不是一个纯正的社交App,说实话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小编已经完全厌倦了社交工具,不工作不登QQ,微信更是一天难得看一次,在我看来社交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面一起喝个茶吃个饭。而Same App却难得吸引了小编的兴趣,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直白比较感性的社交App,没有求粉其关注这样的老套功能,更多是各种神经病似的自言自语,小编认为在这里很多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并不指望你和他交流,今天来自36K的这边文章详细的介绍了关于这款App,这可以让大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喜欢你可以下载它,如果你也是个孤独的人。

  我不想简单冠之以“状态社交”之名,因为它太包容了。我的感性认知是,它的信息结构跟意识流体很相似——以一种感觉定义定位一个时空场景(如果你看过《追忆似水流年》的话)。

  作为一个产品,Same 吸引用户之处是,它有一系列简单好用的工具,能把这些细碎的状态、情绪表达出来。从最初的图文频道,到后来的打卡、投票、语音贴纸、音乐、电影,许多等等频道都来源于此。

  无关注、无评论、无关系链。其实,Same 以建立了“三无”的用户关系被人为人津津乐道,以往的社交产品总得抓取其中的某一点吧。用户和用户间仅有的交互就是:表示”同感”,直接私信聊天,以及将看到的有意思的东西转发给最近“打过照面”的某一个人。光脚的,穿鞋的,做点什么,不做  什么,任随心情,各自安好。

  这是怎样的社交?我把里面一个叫“喜欢 Same 的原因”的这个频道扒了个底朝天,他们样说:

  “反正没人认识我。” 

  “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简单的人,简单的想法。”

  “Same 算是孤独社交吧。用户群体 80% 为女性,有点像早期的豆瓣,孤独的人很多,孤独并不等于寂寞。”

  能吸引这么多孤独的产品必定是包容的。Same 上可以有“大便中”、“拍井盖”、“专注呼吸二十年”这样无厘头的人类共同体,也可以有“我纷纷的诗欲”、“高逼格电影”、“想你的时候拍云”这样的文艺狗,不知道挑哪件衣服可以上来发起投票,关键是,十有八九会有陌生人理你。

  如其创始人许旭恒所言,Same希望通过生活的细节去还原普通人在互联网上最丰满的自己,这无数个瞬间合成了 Same 这个整体,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和共鸣。这有可能是一种兴趣,但更多是状态、情绪和习惯。

  如其创始人许旭恒所言,Same 希望通过生活的细节去还原普通人在互联网上最丰满的自己。,这好像是个互联网的终极问题,无数个瞬间碎片能还原出一个完整的“人”。Same 做的就是人与人相同的那些碎片,它可以是认同和共鸣,可以是共同的兴趣,但更多是状态、情绪和习惯。

  Same从哪里来?

  许旭恒不喜欢社交网络上普遍的热闹。我大致刷了刷他在 Same 上的 Profile,可以说写得一手好诗文,烧得一手好菜,消受得了人世清欢。他最喜欢的作家是木心,Same 很多 Slogan 都跟他的观点有关。

  于是在 Same 上你看不到排成长龙的留言,他觉得微博上的“神最右”不能代表普通人生活的本身。有段时间他发现,在同一个体制,同类职位下工作的人,思维、说话方式会变得出奇的相像,这很枯燥。这也是 他给产品取名为 Same 的主要原因。

  Same 的名字本身就有许多悲观情绪。他说他说,“人需要一些像甜点一样的东西来支撑我们的生活,希望能在同质的生活里面找寻一点点不一样”。Same 的一个个频道其实就是很像是一个个“命题”,他希望能借此引导用户更敏锐地感知、思考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许旭恒选择做陌生人社交的原因是,陌生人更宽容。他很喜欢诗歌,但是 po 在微博、朋友圈上,大家会觉得他矫情。这些东西对一个媒体化的平台来讲太小太细碎了。

  Same 2011 年底刚成立时只推出了海外英文版,不过做了 3 个月就被迫关掉了。因为早期的几千名用户来自各种文化背景,互相理解难度太大,团队甚至不知道怎么迭代产品。接着才又转向国内来做。

  这个时机非常有趣,Facebook、Twitter 如日中天,微博也正当其时——这是强调六度分割的队列。2010 年底出现的私密社交应用 Path,和 2011 年年初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弹性社交 Color(用户在周边 200 米范围内共享信息)就有些反潮流了。

  那时移动互联网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玩的状态,很多奇思妙想都在新社交产品生发出来。他所受启发主要在于,当时信息模式或者流向正在发生改变,跟我们在 PC 端通过传统的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找信息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比如,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流正在养成。

  其实,最初英文版的 Same 跟今天的版本相比更激进:当时用户通过 check-in 这种交互方式发状态,但当转向另一个频道去发时,先前的频道就会焚掉(因为他假设状态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和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 SnapChat“阅后即焚”异曲同工。Same 所体现的自由仍然利用了互联网原初的逃避和未知数(非真实 ID),这都跟文化及人的性格有关。只不过,SnapChat 选择了熟人和图片,也是更机智的做法。

  当然,后来的国内版在即时性这点上做了妥协,因为“即焚”一方面使得信息流速过快,会让大部分用户又迅速跌回孤独的状态;另一方面,产品的养成也需要一个大的用户基数,否则很难在玩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同的人。

  从产品设计上讲,Same 采用的还是 SNS 式的信息流,跟小组、BBS 等不一样的是,其信息切成一块块的卡片更具可读性,而且小组的主题会更大,偏向兴趣。

  Same到哪里去?

  许旭恒朋友圈里有这么一句话,“下一代社交的创新一定是从最基础的信息结构发生变化开始的,而信息结构的变化应该让产品形态更加合理更加明显,而非简单的无关注。这点我们远没做到 。”

  现在的 Same 还只是一个基础的架子,离一个社会化社交产品的路还很长。

  就像 Twitter,这个社会化产品的核心在于,它改变了信息结构。信息结构的改变能够很好的驱动产品形态的改变,让产品与信息结构保持一致性。Twitter 所有的导向 都是让你 Follow,以人的维度来高效地筛选信息。而 Same 现在剔除了 Follow,保留了人和信息这样的 SNS 结构,但还没摸索出合理的结构以形成良好的用户导向。

  目前,剔除 Same 上频道主题中的温度和感情色彩的话,它找信息的方式还是关键词搜索。(我觉得大多情况下是上来直接刷,然后简单粗暴地添加自己喜欢的频道)。

  他说,“我们的社区不太关注信息原本的价值,我只在乎信息是否能给对的人看到,同样的吐槽的东西给对的人看到也能得到心理反馈,信息价值是一个相对化的东西。比如豆瓣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信息平台,Same 绝对不是,更是一个偏生活化,娱乐化的平台。”

  建群也是 Same 之后完善信息结构要做的,这事我老早就知道了,但它们这个功能现在还是没放出来。许旭恒这里给出的解释很值得想要做群组的创业者思考:

  目前把内容转发给一个人(还是陌生人)的意义不大,但群这个功能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契机放出来,产品的节奏需要把握。建群的话需要重点考虑两个逻辑,一是建群的方式自不自然,Q 的建群跟微信的建群很不一样,QQ 偏向组织性,微信偏向事件群,也有很大的优势(人拉人的方式不需要解决发现群的问题);二是发现群的方式,它决定了你的群有没有独特性,陌陌就是以地理位置的方式发现群的。

  原以为以主题统领信息结构的 Same 建群方式是自然的,但操作时“主题群组-分享-交流”的体验流程还是有很多困难,难在频道的大小不可控,导致使群大小、形态、讨论内容、目的性变得不可控,人太多群就丧失了它的意义。本来是Same是剔除关系的,而群又是重构关系的,重构关系的过程中,群的出现要不要那么快,还需要再斟酌。

  总的来讲,许旭恒希望团队的努力能赋予产品三个特征,

  宽大。社区要有它的厚度,内容上跨度大,这点 Same 做得还不错,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玩法,比如接入计步器,LBS 频道等等。

  单纯。单纯就是单纯。

  深刻。有它的情怀,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能让普通用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一百个人长得都差不多,唯有思维模式是不同。许旭恒觉得这点还没做到。

  “Same 看起来非常大,内容非常多,但作为一个技术开发者,我希望我做的是某个积木的一小块,不停推出不同颜色的积木,有一天我会能把这些积木都交给用户,用户用这些积木组建创造更多他们觉得好玩,有价值的东西。”

  至于“那么商业化呢,“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社区过早地商业化会把产品框得很窄,变得很脆薄,只能走向导流,而如果只是做趣味化的东西,也会把其它东西都冲掉。”

  这是 same 上用投票来写诗”的频道,得亏用户想得出来这么玩。

更多 0

苹果应用引领新的上网速度革命,给您带来超快体验。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