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综述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曹操刺杀董卓未果,于是假借皇帝的名义四处发诏书,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设计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其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公元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魏
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别的户籍,男丁世代当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妻子没官为奴。冀州士家有十万户以上。
曹操死后数月,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时,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未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在士族阶层发展和易代纷纭的岁月中,此制并不能长久地超然于士族势力和政局之外而坚持其既定准则,西晋时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曹操势力得以不断壮大,经济上主要得力于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颍川黄巾,夺得大批劳动人手和耕牛农具,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区。接着,许多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区一般都在易垦或冲要地点,自成系统,不属郡县。屯田民是国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对分(不用官牛的)向国家缴纳地租,但不负担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军士屯垦,称为军屯。屯田者的生产有政府保障,其劳动生产率比郡县的自耕农民高,在短期内屯田即能保证军粮的需要。齐王芳时,由寿春到洛阳一线,军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诗人;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建安风骨”,留下许多名篇。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匾要略》二书),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车。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失败,略有沉寂,佛教则继续流传。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颍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毋丘俭(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诸葛诞(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刘焉、刘璋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据益州;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刘备于221年称帝后,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刘备在新野时,邀约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为辅佐。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不可持久的形势,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入益州,以图自保。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接连发生叛乱。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诸葛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诸葛亮败孟获,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国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赵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阵,蜀军撤回。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出兵,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再次北伐,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病死军中,蜀军撤回,北伐停顿。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公元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吴
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公元222年)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后(公元252年)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公元263年)、代魏(公元265年)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前言
《三国群英传3》是由奥汀科技继《三国群英传》和《三国群英传2》之后开发的一款策略游戏,相信玩过前面两部游戏的玩家一定对这个系列游戏留有深刻的印象。与以往的策略类游戏不同,《三国群英传》系列不需要玩家在内政方面花过多心思,而是让玩家在游戏里面征战四方,攻陷一个又一个有敌人重兵把守的城市,并以战养战,在不断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同时也不断扩充自己手下的武将,看着三国中记载的出名武将纷纷归于自己帐下,无疑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游戏中,玩家的目的就是通过战争消灭其他诸侯来统一全国。与前作不同的是,玩家不需要再去占领每座城市,只要灭掉了所有的诸侯天下就是你的了。
历史背景简介
《三国群英传3》分六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背景如下:
以下就简单介绍一下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1、 黄巾之乱:东汉末年,朝廷官员腐败,外戚和宦官之间互相争权夺位,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上至皇族下至地主均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对百姓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和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公元184年,巨鹿张角号称自己获得天书三部,以救治天下百姓为言,发动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百姓纷纷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由于起义军头戴黄巾,所以称之为“黄巾军”,这就是历史上的“黄巾起义”。
2、 讨伐董卓:由于不满董卓的残暴,曹操借王允的七星宝刀前往相府刺杀董卓,未果,借吕布牵马之际逃往谯郡方向。董卓下令捉拿曹操,士兵于中牟抓住。中牟县令陈宫见曹操是一个英雄,弃官与曹操一同逃走。曹操回到家乡之后,四处发送假檄文和诏书给各路诸侯,希望他们一起讨伐董卓。各路诸侯纷纷响应,起兵攻打汜水关。汜水关前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击败了吕布。至此,讨伐董卓诸侯大胜。董卓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火烧东京洛阳,迁都西京长安。诸侯由于各自的利益分配不均,纷纷散去。
3、 群雄割据: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诸侯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割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如: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曹操,占据兖州。孙策,占据江东。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中。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张绣,占据宛。
4、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亲率十万大军,进抵黎阳,包围了曹军的白马。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之下,曹操先以精锐突袭白马的袁军,斩袁绍大将颜良,再败袁军于延津。随后派兵偷袭乌巢,烧毁袁军屯粮,使袁军完全失去斗志。最后,双方决战于官渡,曹军全歼袁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此后不久,曹操便统一了北方。
5、 赤壁之战: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刘琮投降,刘备率军退至江陵。曹军在当阳长坂将刘备部队打败,直抵江陵。刘备遂转道汉津,逃往夏口,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从江陵出发,顺江东下,与孙权刘备联军会战于赤壁。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战船首尾相接的弱点,使黄盖前去诈降,当黄盖水军接近曹军战船时便顺风纵火,大败曹军于乌林。曹操率残部从华容逃回北方。孙刘联军取胜。
6、 三国鼎立:赤壁战后,曹操进兵关中,打败韩遂,马超,占有凉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又进兵汉中,张鲁投降,次年,曹操称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刘备借赤壁之战的胜利,占有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并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部分地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西攻益州取胜,自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大将黄忠破斩曹军降领夏侯渊,夺取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在赤壁战后重点向南发展。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派步兵骘向岭南进军,占据交州。次年,孙权将都城从京口迁到秣陵,并建石头城,该名建业。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指令说明
《三国群英传3》在经营模式方面进行了不少变动,两部前作都是手下的武将越多就能执行越多的事情,但是这样做的缺点就是让武将多而势力范围小的人反而比武将少而势力范围大的人更具有优势,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奥汀加入了行动点数的限制,势力范围越大,每个月可以做的事情就越多。虽然表面上看好像是行动受了限制,但实际上将原来的一年才能经营一次改成了现在的每个月都可以经营,所以实际上可以做的事情还较以前更多了。
下面就经营模式的各个指令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内政
移动:指派某一城市的武将移动到另一城市。目标城市要与派出武将的城市相邻,且必须没有被其他诸侯占领。消耗行动点数1。
搜索:指派某武将在城内搜索,搜索的结果可能是道具,也可能是在城中尚未投靠任何诸侯的武将。道具使用之后可以增加能力或者是增加忠诚度;武将则可能成为你的手下助你圆统一全国的梦想。消耗行动点数1。
开发:开发城市,使城市变得更加繁荣。开发度越高的城市人口越多,当然每年的收入也就越高,有钱了才能征更多兵,有了更多的兵才能让武将打仗的时候不是光杆司令,所以建议将每个城市都尽量开发到最高。开发城市多用智力比较高的武将执行,脑子不太灵光的武将和脑子好用的武将开发结果可以差几倍。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城市的开发值最高为999,不要浪费你的行动点数在已经开发到最后的城市上。另外打仗会降低城市的开发度,所以打仗之后一定要记得开发一下以免来年的收入减少。消耗行动点数1。
人才:招降是指让战场上被你俘虏而关押的武将加入你;招揽则是是通过赠送宝物、给予金钱和游说三种手段让敌方的武将投奔你,招揽对方武将之前一定要事先在该武将所在的城市做过调查。消耗行动点数1。
物品:在此可以将搜索来的各种武器以及道具赏给武将,增强他们的能力以及提高忠诚度。不消耗行动点数。
军政
征兵:补充城市的兵源,但是没有钱的城市不能征兵。消耗行动点数1。
训练:提高士兵的士气,士气太低的士兵会从战场上逃离。打仗赢了敌人也可以提高士气,但是输了士气就会下降。消耗行动点数1。
战争:攻打其他诸侯占领的城市,该城市一定要与你的发兵城市相邻,且中间没有其他诸侯占领的关卡。否则就只有先打下关卡再攻打城市。消耗行动点数1。
整备:查看并调整武将的状态,其中又分为阵形、兵种、必杀技、武将技和军师技。不消耗行动点数。
阵形:调整武将在战争中的阵形,武将必须先使用阵法书学会相应的阵形。
兵种:调整武将在战争中的兵种,武将必须先使用兵符学会率领相应的兵种。
必杀技:武将升级中逐渐领悟到的技能,无法通过学习获得。
武将技:双方武将对阵时所使用的技能,通过在战争中不断获得功勋来学习,每一种武将技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功勋,所以一定要多打仗。
军师技:双方在打仗行军中军队军师所使用的技能,同样需要消耗功勋来学习。
调兵:调整一个城市中武将带兵的数量。不消耗行动点数。
外交
同盟:与某一诸侯成为盟友,如果二者相邻,则不会发生战争,同时还可以在攻打其他城市的时候和盟友一同出兵。消耗行动点数1。
解盟:与同盟诸侯解除盟约。消耗行动点数1。
任免
太守:指定你所占领的城中某武将成为太守。但是诸侯所在的城市就只能诸侯当太守。如果城中只有一个武将,那么该武将自动成为该城太守。不消耗行动点数。
军师:指定你所占领的城中某武将成为军师。如果城中只有一个武将,那么该武将自动成为该城军师。不消耗行动点数。
将军:给予到达一定级别的武将相应的官职。详细情况参看“官职”部分。不消耗行动点数。
计略
调查:打探敌国城市的详细情况,为出兵做好准备。消耗行动点数1。
离间:离间敌国的武将使其投靠于你。消耗行动点数1。
情报:查看你占领的城市详细情况,包括城市人口、资金、开发度、兵力以及城中武将的各种状况。不消耗行动点数。
系统
进度存档:储存当前的进度。
进度读取:读取以前的进度。
设定调整:设置游戏的音乐、音效声音大小,是否开启效果、暴力和历史事件,自设武将是否登场。
回主选单:回到游戏最开始的画面。
休息:结束这个月的所有行动观看电脑的发展。
出场武将一览
俗话说:乱世出英豪。三国时期由于各个诸侯割据一方,征战连年不断。无数武将为了各自心中的明主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也因此造就了许多出名的武将,如常山赵子龙、桃园三兄弟等,无不为后世所流传。
前两代游戏里面,出现的武将已经不少,奥汀科技这次再创新高,所有武将全部加起来居然有四百多位(可全部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哦),诸如大乔小乔等人物也出现在战场上协助玩家圆统一之梦,看来组织一只娘子军去建功立业不再是梦想了。
相关文章
更多+- 12/01
- 12/01
- 12/01
- 12/01
-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