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辉站/技术开发/内容

OO,OO以后,及其极限(2)

技术开发2023-08-14 阅读
[摘要]3 维特跟斯坦(Wittgenstein)与OO   维特跟斯坦是本世纪乃至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生前只于1922年出版了一本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在该书中,他阐述了一种世界观,或者说一种认识世界的观点,这种观点,在...
3 维特跟斯坦(Wittgenstein)与OO

  维特跟斯坦是本世纪乃至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生前只于1922年出版了一本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在该书中,他阐述了一种世界观,或者说一种认识世界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六七十年后的今天,终于由一种哲学思想沉淀到技术的层面上来,成为计算机业界的宠儿,这就是“OO”,Object-Oriented,面向对象,或物件导向(港台用语)。

  让我们先扯得远点儿,(可能扯得确实远了点),先谈谈这个人,再谈他 《逻辑哲学论》一书
中的 OO 思想。

  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在西方哲学史上发生过两次深刻的转向。 一次是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另一次是由“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转向。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西方哲学,被称为“本体论”的时代,那时哲学家们最关心的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即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些探究世界根本的问题。 从泰勒斯的“万物皆水”到“四元素”说,“原子论”,再到伯拉图的“绝对理念”,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基督教借助信仰的影响力量(犹太教传统)和世俗的政治专制力量(罗马传统),以上帝这一概念对此问题作出终结性回答,持异议者将有生命危险,布鲁诺即因此被烧死。当然,基督教也出了几个杰出的哲学家,他们继承了希腊的理性传统,混合了圣经的思想,构造了宏伟的基督教哲学体系。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拿。 阿奎拿曾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法(希腊理性传统) 。

  中世纪之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从上帝的阴影下走出,发现了自身的作用,即人的价值。 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标志,哲学开始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这一时期哲学关心的是人的认识的问题,具体的流派以各自侧重的不同常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前者注重理论演绎,以笛卡尔等人为代表;后者则注重感觉和经验,代表人物是洛克,培根等。

  科学其实就是融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长处而发展壮大的。 既强调试验和观察,运用归纳法,也重视利用数学和逻辑从归纳的结果出发,构造理论框架,演绎出新的科学定理。

  到了康德以后,尤其是本世纪初,哲学的核心问题开始由“认识论”转向“方法论”,哲学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认识如何实现的问题。这一时期,哲学家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对于人的认识的特殊地位,他们纷纷从研究语言出发来研究哲学。 其中甚至有些人极端的认为以前的所有哲学问题不过是语言的问题而已。

  哲学的这次转向有时也被称为是“语言的转向” ,新的哲学观点被冠以“语言哲学”或“分析哲学”的名称。

  “语言哲学” 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或者说可以被进一步分为两个学派:“逻辑分析派”和“日常语言派”。维特跟斯坦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他在前期持逻辑分析的观点,后期则持日常语言的观点。

  总结一下上面论述的要点,现在我们知道: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次是认识论转向;一次是语言转向;第一次转向使哲学的基础从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变为认识论,从研究超验的存在物转到研究认识的主体和主客体关系;第二次转向把对主客体的关系的研究变成了对主体间的交流和传达问题的研究。把对主体的研究从观念和思想的领域转到了语言的领域(语句及其意义);这两次转向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笛卡尔和维特跟斯坦。


  下面是维特跟斯坦(Wittgenstein)的小传。

  维特跟斯坦1889年生于维也纳。 青年时期的教育首先使他成为一名航空专业工科研究生,1908-1911,曼彻斯特。23岁时他到著名的剑桥大学学习哲学,成为罗素的学生。据说维特跟斯坦当时正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工科还是哲学?一天晚上他带着自己的一些手稿(杂感之类的东西)来找罗素,要罗素读一下,然后判断自己是否是学哲学的料,如果不行的话,就准备卷铺盖走人。 罗素拿起他的手稿,只看了头一句话,就坚决地对他说,你不学哲学太可惜了之类的话。 维特跟斯坦这才坚定了投身哲学的决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维特跟斯坦参加奥地利军队,后来被俘。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该书于1922年以英文出版,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

  在这本书中,维特跟斯坦阐述了自己的"逻辑原子论"的哲学观点,成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他著名的“逻辑原子主义者”包括罗素,怀海特,弗雷格等。该书的出版开创了哲学研究的新方向。

  完成这本书后,维特跟斯坦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于是他就真的放弃了哲学,先是作了一个花匠,后来作了一名小学教师。 需要说明的是,他家很富有,但他主动放弃了对巨额遗产的继承权,自愿过一种朴素简单的生活。

  大约10年的时间,维特跟斯坦脱离了哲学界。 但后来,他对自己在《逻辑哲学论》中表述的哲学的可靠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于是,在1929年他重新返回剑桥,成为三一学院的老师。1939 年他得到了教授的职称。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却以一名医生的身份为军队服务。1947年维特跟斯坦从剑桥退休,定居于爱尔兰。这一时期他对哲学的思考形成了他后期的哲学思想。1949年他去了趟美国,当年回来时不幸身患癌症,1951年在牛津与世长辞。

  死后,他后期的思考被整理出版,《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关于确定性》(On Certainty) 等等,开创了语言哲学研究的另一个新的方向。

  以上我罗里罗唆,主要是介绍了维特跟斯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兴之所至,请大家见谅。

  下面我们进入主题,谈一谈《逻辑哲学论》 及其中表述的OO思想。

……

相关阅读